本项目通过风电、光伏发电单元和储能系统为关联用户供电、供热,结合微电网、新能源政策支持,为数据中心产业园区用户更好的提供存在竞争力的优惠用电电价,支撑并促进园区产业高质量发展。园区产业的发展可进一步带动用能需求的增加,同时带动分布式能源微电网配电设施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项目选址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引入电源侧、负荷侧、独立电储能等市场主体,全面开放市场化交易,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等信息化设施,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各种类型的市场主体灵活调节,培育用户负荷管理能力,提高用户侧调峰积极性。加强全网统一调度,研究建立源网荷储灵活高效互动的电力运行与市场体系。
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是一种应用新能源、智能电网和储能技术,实现电力的高效利用和储存的技术方案。随着全球对清洁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增加,对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需求可能会慢慢增长。各国政府的环保政策和对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推广也将推动需求的上升。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涉及的技术持续不断的发展和改进,如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技术、储能技术和智能电网技术等。技术进步能大大的提升项目的效率和可靠性,减少相关成本,从而增加市场需求。随着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市场的增长,竞争也有一定可能会加剧。更多的企业和参与者可能进入市场,导致价格竞争和技术创新。国际的合作和合作项目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源网荷储一体化技术的传播和应用。跨国合作可以共享经验、技术和资源,推动全球市场的发展。
我国一直在大力推动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来支持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随着政策的逐渐完备和落实,预计市场供需情况将得到进一步改善。随技术的慢慢的提升,太阳能、风能等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的成本逐渐降低,效率逐渐提高,这将有利于提高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的经济性和竞争力。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能源消费的增加,对能源供应的需求也将一直增长。源网荷储一体化项目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解决方案,有望在市场上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需求。
源网荷储一体化是电网发、输、配、售侧向社会主体开放的一种具体方式,符合电力体制改革的方向,可为新能源创造巨大发展空间。网荷储一体化示范项目具备充分政策依据、改革条件成熟、产业基础坚实、区域优势突出、试点特色典型的电力体制改革的试点,是长春新区落实新电改政策和微电网创新的重要举措,为长春市乃至全国微电网的建设发挥示范效应。目前全国共有大型数据中心362个,机架数量超越210万个,同比增长约26.5%。大数据中心主要分布在北、上、广等经济发达地区,主要参与者包括运营商、云厂商及第三方数据中心。其中,东北三省大型数据中心仅有9座,小型机房若干,超算中心为零,没办法实现同城热备,异地灾备需求。
项目计划在东北地区以长春市为中心,以黑龙江大庆市、辽宁朝阳市布局建设“一体两翼”的东北区域超算中心、灾备中心、卫星数据交易中心。
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大带宽DCI互联,异地双活基础能力,提供高可用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安全可信、高速互联、直连骨干、弹性调度、云化平台、互备容灾保护等级2.0。在产能利用方面,联想数据研究院数据业务、中国联通5G大数据存储业务拟入园,并与中国移动、腾讯、阿里、抖音集团(字节跳动)、国家信息中心、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航天科工四院、五院等开展广泛深入合作,收入稳定且有保障。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在光伏方面,文件指出:支持高比例可再次生产的能源基地外送。依托存量和“十四五”新增跨省区输电通道,在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充分的发挥大规模新型储能作用,通过“风光水火储一体化”多能互补模式,促进大规模新能源跨省区外送消纳,提升通道利用率和可再次生产的能源电量占比。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系统调峰运行压力大的地区,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对于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实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
国家能源局、科学技术部发布《“十四五”能源领域科学技术创新规划》。《规划》提出了2025年前能源科学技术创新的总体目标,围绕先进可再次生产的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安全高效核能、绿色高效化石能源开发利用、能源数字化智能化等方面,确定了相关集中攻关、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任务,制定了技术路线图,结合“十四五”能源发展和项目布局,部署了相关示范工程,有效承接示范应用任务,并明确了支持技术创新、示范试验和应用推广的政策措施。
2021年2月25日,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发布了《关于推进电力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发展的指导意见》(发改能源规〔2021〕280号),提出了通过优化整合本地电源侧、电网侧、负荷侧资源,以先进的技术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为支撑,探索构建源网荷储高度融合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路径。
长春市的交通网络发达,拥有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运等多种运输方式。长春是哈大铁路、京哈铁路、吉珲铁路等多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也是京哈高速公路、哈大高速公路等多条高速公路的起点或途经地。长春龙嘉国际机场是中国东北地区最大的航空枢纽之一,拥有国内外近百条航线。长春市在东北亚经济圈中具备极其重大的战略地位。作为东北亚区域国际化大都会,长春是连接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重要枢纽,也是东北地区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人才引进政策:长春新区在人才引进方面采取了一系列创新性的政策,通过制定人才优惠政策,提供高薪职位、购房优惠等多层次的激发鼓励措施,成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专业人才,为区域产业体系的优化提供了强大支持。
人才教育培训环境:长春新区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的环境构建。通过建设一流的创新创业基地、科研机构和产业园区,为产业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推动产学研用结合,加强高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创新资源。
人才储备丰富:近10万产业人才的聚集为长春新区构筑了高水平发展的竞争优势。这些人才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科技、工程、管理等,为新区的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持。
人才培养政策:长春新区不仅注重引进人才,也着眼于本地人才的培养。通过建设职业培训中心、人才培训基地等,提高本地劳动力素质,为公司可以提供更多的本地化用工选择。这有助于形成区域内外部人才的互动和合作,构建更完善的人才ECO。
项目占地面积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项目以“电源、电网、负荷、储能”为整体规划的新型电力运行模式,实现一体化示范。主要建设大数据中心4座,集中监管监控中心1栋。主要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卫星星座搭建、卫星数据应用等,提供数据业务服务。包括增值电信业务;卫星通信服务;卫星导航服务;互联网数据服务;人工智能公共数据平台;卫星遥感应用系统集成;地理遥感信息服务;地质勘查技术服务等。
项目达产后,年出售的收益151520万元,利润50000万元,投资回收期6年(税后,含建设期2年),投资利润率25%。
项目建成后,为新区引入专线,打通国家骨干网节点,信息传输延迟时间从当前的36毫秒提升至8毫秒,服务新区的同时全省受益,其优势主要是能轻松实现微电网内部自治,与大电网友好接入。利用分布式电源,就近消纳新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用户用电电价。离网运作情况下,保障重要负荷的供电需求。
长春新区是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的第17个国家级新区,同年4月26日组建成立,管辖面积428平方公里,由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长春临空经济示范区、长春北湖科技开发区三个国家和省级开发区组成。
近年来,长春新区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融入长春全面振兴率先突破的发展大局,着力构建“一区引领、三片支撑、十园联动”的“1310”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格局,大力培育“311X”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生成新质生产力,加快推进经济社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截至2023年底,GDP 和规上工业产值总量突破“双九百”,其中GDP完成913亿元,增长7.2%;规上工业产值完成905.4亿元,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社消零等其他主要经济指标都实现了“两位数”增长。
|